2015年8月4日 星期二

從穩婆到產婆—臺灣專業助產婦養成計畫

 
傳統中國將幾種特殊身份與職業的女性,總稱為三姑六婆。其中代表特殊身份的三姑,為尼姑道姑、卦姑。而從事特殊職業的六婆,則為牙婆、媒婆、師婆、虔婆、藥婆與穩婆。其中穩婆指的就是替人接生的助產士產婆
在現代醫學進步之前,婦女生產大多由村里間生產過的婦女協助接生,即便是專門接生的產婆,也未具有相關醫療知識,致使婦女因生產而死亡的案例佔婦女死亡率的絕大多數。因此,古來形容婦女生產如「一腳踏在棺材內」,甚至有「生得過雞酒香,生不過四塊板」的臺語俗諺,藉以描述婦女如果生產順利,就能在坐月子時喝燒酒雞調養身體,但若生產過程不順利,則以四塊板形容棺材,來比喻有可能死亡的風險。
日治時期,現代醫學知識與教育透過政府西化的腳步而傳入臺灣。即便早在1897年臺北醫院即設立「看護婦養成所」,開始了公立護士的養成教育,但並未制定產婆培養的管道。1902年,臺北醫院制定產婆養成規則,以看護婦畢業而成績優良者,再進行相關訓練修業一年而成為產婆。但受限於日籍婦女才可進入看護婦養成所,此時的看護婦與產婆,都僅限於日籍女性。
 

▲圖1:1927年江氏阿鳳畢業於臺北醫院助產婦速成科之畢業證書(圖像來源:臺灣總督府專賣局檔案,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因日籍護士與臺籍病患之間的語言隔閡,1907年臺灣總督府接受臺北醫院院長的建議,制定〈助產婦講習生規程〉,規定臺北醫院除培養日籍產婆的本科之外,另以公費招募臺籍女性,設置培養臺籍產婆的速成科,修業期限為一年。1923年10月,總督府看護婦與助產婦的訓練規程統一,並合併看護婦及助產婦講習所,而分置看護婦科與助產婦科。其中,助產婦講習仍以日、臺籍區分,分為本科與速成科,其修業年限略有差別,即區分為2年、1年。圖1即為江氏阿鳳畢業於臺北醫院看護婦、助產婦講習所助產婦速成科的畢業證書。
除了講習所畢業後可直接從事看護婦、助產婦工作之外,日治中期以後,為了開放更多就業管道,1924年總督府便修訂相關規則,指出若自行參加產婆考試及格,或畢業於指定的私立助產婦學校、產婆講習所等,皆可透過官方考試,取得經地方長官許可的合格證書後,從事相關工作。如圖2,林氏菊子在其履歷書中提出,自己在1936年畢業於臺北市私立蓬萊產婆講習所,並於1937年通過產婆學說試驗、1938年通過產婆實地試驗,1941年獲取產婆執業許可證明的過程。
 

▲圖2:1942年林氏菊子因應總督府專賣局產婆資格調查所提出之個人履歷書(圖像來源:臺灣總督府專賣局檔案,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另一方面,直至1920年代,臺灣接受過完整醫學教育訓練而執業的醫生仍然不多,婦產科醫師更是少數,而就算有婦產科醫生,傳統婦女受到禮教影響,生產時仍習慣找村里間未受過專業醫療訓練的產婆接生,造成婦女生產死亡案例仍然居高不下。1921年,甫由日本學成歸國的蔡阿信,不但是臺灣第一位女醫師,且專攻婦產科。她認為自己每天只能接生五個小孩,如果能有多一點受過專業知識的產婆,將減少許多女性於生產時死亡的危險。
因此,1926年蔡阿信臺中開設清信醫院之後,1927年隨即成立清信醫院產婆講習所,每半年招收30個學生,修業期限為1年,一邊上課、一邊在醫院實地實習。清信醫院每年培養出50名以上的產婆,不僅為婦女提供就業機會,更對於降低產婦及胎兒死亡率有極大的助益。因蔡阿信醫療上的貢獻,使其在1931年11月至1936年2月期間,獲頒日本宮內省「獎勵私立產院」(獎勵私立婦產科醫院)的賞金獎勵。圖3即為1934年時,清信醫院產婆講習所畢業生的合影留念,其中紅點標示者為蔡阿信,藍點標示者為曾任霧峰一新會衛生部委員的楊桂桃。
 

▲圖3:1934年清信醫院產婆講習所紀念留影(圖像來源:郭双富集藏—臺灣人文與社會活動圖像,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圖4:1930年總督府臺北醫院助產婦協助產婦生產的工作情景(圖像來源:臺北醫學專門學校畢業紀念冊,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不管是蔡阿信或是從事看護婦、助產婦等需要專業技能的其他職業女性(如圖4),女性地位在日治時期,由於女性開始接受專業教育及社會環境民風漸開等因素影響,不再只能是傳統觀念中的「賢妻良母」,更成為貢獻社會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