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7日 星期日

助產師關懷 ~ 懷孕婦女的心理變化~

婦女懷孕後的心理反應會隨著孕期發展而有差異,
首先是角色的轉變,也就是母性認同的心理發展過程。
初產婦需要調整自己從一個單獨的個體到身懷胎兒安全責任的母親角色;
就算是已有小孩的母親,也需重新調整生活步調,
由一個母親到一個有孩子的懷孕母親。
孕婦需藉由模仿、角色扮演、幻想、內射-外射-拒絕∕接受及感傷的過程,

以漸進性幫助自己認同母性角色。

大部份人對女人一生中要面對的生產
常形容是一件恐懼和可怕的事件!

大部份人也不知道助產師如何運用專業知識
透過提供資訊,物理協助和心理情感上的支持
產前到產後協助生育家庭
助產師還提供
教育,生產輔具教導視覺化和放鬆的技巧。

賦權生產


2013年10月13日 星期日

保持最佳胎方位

對於產程的進展我們沒有辦法掌控,我們甚至無法預測下一秒鐘會發生什麼。
雖然產程進展的難預測性,增加了我們和孕產婦的焦慮或擔心,這更要求我們
護產人員,基於實證基礎,恰當地處理產程,而不是為保護自己。
在產程進展管理的新觀念及產程處理方法中凡事一定要有依據,
不能讓擔心或恐懼影響我們的技能。

放下你的雙手,睜大你的雙眼,開始動腦,該出手時就出手!

在生產前或產程中,使胎兒旋轉為或保持最佳胎方位( Optimal Fetal Positio ning, OFP )。
結合孕晚期和分娩期母親的體位,能夠促進和維持良好的胎方位。
運用體位、運動和助產師自己的經驗,將這些應用於分娩期產婦非常重要
~很有幫助~

堅持做對的事

2013/10/12早上的訪視結束,
見習的學生問到
助產工作,這麼辛苦你怎麼能做到的?
我想基於婦女有接受助產照顧的基本權利
Women have a fundamental right to competent midwifery care!
所以~我堅持做對的事
~真實的愛與生命的陪伴永遠是動人的。
做一件對的事並不難,難的是~能一直堅持下去。~Daisy Kuo

2013/10/12下午的訪視,也見到對子女選擇居家生產而感到憂心的父母
讓他們了解計劃性的居家生產是非常重要的~
CHOICES AND CHALLENGES IN CHANGING CHILDBIRTH


不管科技再進步
醫學再發達
生兒育女這古老傳統永遠也不沒落
藉由一個天真的想法變成實際的行動
貝斯特助產所成立了
BEST MIDWIVES CLINIC
(Best Empowerment Support Team)
找回社會脈動與需求
讓我們偉大的女性~產婦
未來國家的主人翁~嬰兒
能夠得到最佳的照護
婦女有接受助產照顧的基本權利
Women have a fundamental right to competent midwifery care!
讓我們一起來推動
一起來付出
CHOICES AND CHALLENGES IN CHANGING CHILDBIRTH





2013年10月2日 星期三

心理臍帶(psychological umbilical cord)及生理臍帶(biological umbilical cord)


出生後,
新生兒與母親間的連接臍帶雖被切斷,
但兩者之間仍持續有著心理臍帶(psychological umbilical cord)及
生理臍帶(biological umbilical cord)的連結(Levin, 1994)

Levin 認為為確保母兒有最佳的發展,應至少維持第一個月完整的生理臍帶的連結,如經由自然產道生產且不使用任何藥物,立即的母乳哺餵使新生兒可獲得初乳,持續的母兒身體的接觸,且盡量減少醫療設備的使用;心理臍帶代表的是母兒間社會及情緒的連結(bond),它始於懷孕,在新生兒的前幾個月明顯增加,且會持續影響孩子的發展。


但一般醫療照護體系的政策,在新生兒出生後即將母嬰分離,因此增加了新生兒子宮外適應的危機,且此分離干擾了新生兒與其母親親子關係的建立,如此新生兒無法發展用行為向母親傳達其需求以達到滿足(on cue and to satiety)的自我協調(self-regulatory)方式,則會增加新生兒在生理及發展上的危險性(Anderson, 1989),若此時出現有害刺激,如哭泣會影響血流分佈而造成顱內出血並影響氣體交換,對新生兒是有害的(Anderson, 1991),Christensson 等人(1995)認為新生兒的哭是一種分離壓力的呼喚(separation distress call),而 Anderson(1989)則認為應在新生兒出現暗示行為,如覓乳反射(rooting)時就提供餵食,而不是在他們開始哭後才餵食,所以母兒產後發展自我協調對新生兒而言是重要的;對專業照顧人員而言,提供一個理想的產後母兒即在一起的環境能幫助新生兒較適應子宮外環境。

新生兒與母親是相互的照顧者(mutual caregivers)此概念由Anderson在 1977年提出母兒自我協調互動模式(Self-regulatory Mother Young Longitudinal Interaction, SMYLI),他認為母嬰產後的自
我協調互動是互惠的,新生兒產後最佳的子宮外生理適應是藉著母兒間的接觸來促進。在產後,新生兒與其母親失去身體的直接接觸,是完全不同於胎兒在子宮內被環抱的感覺(Anderson, 1977)。

母兒自我協調互動模式的概念分為三個時期,
產前(antepartum)的 SMYLI
是指胎兒與母親持續的互動,胎兒被環抱在羊水中可發展其指頭的吸吮,母親的心跳、聲音可提供胎兒聽覺的刺激;
生產時(intrapartum)的 SMYLI
包括提供一個無壓力的環境,使母親能自然及順利的生產,同時也包括應在產後立即讓母兒接觸;
產後(postpartum)的 SMYLI
包括在立即及產後期逐漸的自我協調互動,這些互動包括母兒間感覺的接觸,給予新生兒營養及非營養的吸吮,且有吞嚥的滿足和聽覺的刺激,也可允許疲倦的母兒在產後休息,眼對眼的接觸等,而母兒間應對彼此的刺激做出回應,而這些回應會成為新的刺激而形成持續的互動(Anderson, 1977)。



產後母親仍可提供類似子宮內的刺激,例如母親的聲音、心跳、呼吸、溫暖有感情的接觸及環抱;母親的手臂可以類似子宮將新生兒緊密的擁抱,當新生兒被擁抱時,母親的呼吸聲、心跳聲、血流聲都刺激著新生兒使其如仍在子宮一樣,對早產兒而言,更使其感覺到舒適及安全,使其行為狀態及生理穩定就像維持在子宮環境中一樣(Anderson, 1977)。


在相互照護模式下,母兒互動是一個持續的關係,Anderson認為母親接觸及刺激他的嬰兒並且對其嬰兒的暗示作出回應,所以嬰兒對母親而言也是一個照顧者,因為母親的動作是對嬰兒做出回應而且會因此得到生理和心理上的益處,例如母親根據新生兒的暗示行為,解
釋為飢餓而提供乳房進行母乳哺餵,當新生兒吸吮母親的乳頭時,經由感覺神經刺激腦下垂體催產素的分泌可促進乳汁分泌,進而增加母乳哺餵的成功,可增進母親心理的舒適並得到自信。Anderson認為應基於這樣的照護模式去發展護理措施來減少環境對母兒所產生的壓
力及促進母兒需求的達成(Anderson, 1977)。

參考文獻

Levin A.1994
The Mother-Infant unit at Tallinn Children's Hospital, Estonia: a truly baby-friendly unit.  Mar;21(1):39-44, discussion 45-6.
Anderson GC.1977 The mother and her newborn: mutual caregivers.  Sep-Oct;6(5):50-7.


產前的準備~~身心靈的準備

這幾次的產前訪視產家都提到水中生產的意願與想法!
其實很重要的是產前的準備~~身心靈的準備
是否讓婦女對生產過程覺得舒適?安全?充滿愛的氛圍?
這會讓婦女充滿能量~成為母親的能量~
有了這股能量就不會感到害怕與恐懼
害怕會導致產程延長








助產師幫助每位母親快樂的迎接新生兒


         英國瑞丁大學調查發現,母子關係良好與否,是孩子往後情緒發展的重要因素。一旦兒童(尤其是男孩)早年無法從母親身上獲得充足的安全感,長大後容易出現行為問題,以及情緒發展障礙。

       產前訪視利用Rose所歸納干擾母子依附的各種因素找出懷孕期特殊心理、社會的因素,以期早日發現高危險妊娠。

     

        值此同時,一項刊載於《兒童:照護、健康與發展期刊》的研究指出,想成為一個好母親,得先讓自己快樂起來。而且,父母稱職與否,與社經地位無關。
根據美國《Science Daily》報導,親子關係的品質對於兒童發展相當重要,然而先前關於親子依附關係與兒童行為發展間的關聯研究,結果並不一致。一項由英國國家科學基金會贊助的大型研究,追蹤調查6,000名12歲以下的學童,發現兩者確實存有正相關,母子依附關係良好與否,決定了孩子對周遭和世界的信任,對孩童(尤其是男孩)日後行為和情緒發展的影響更為深遠。

        英國瑞丁大學臨床心理系教授Pasco Fearon博士表示,這項調查說明了母親和孩子的早期互動關係,確實影響孩子(尤其是男孩)日後行為表現,例如攻擊行為、或容易對人產生敵意。在調查學童的行為問題時,研究人員使用多重評估方法,包括:讓父母和老師填寫問卷,以及直接觀察法。

        另方面,布里斯托大學和華威大學科學家長期追蹤九○年代出生孩童的親子關係,並蒐集將近10,000份的父母問卷。調查顯示:只要父母先設法讓自己快樂起來,教養品質也在無形中跟著提升,即便經濟能力毫無變動。科學家分析,雖然金錢對於家庭運作至為重要,卻不足以成為好父母的關鍵條件。

        主導這項研究的華威大學莎拉.史都華.布朗教授指出,教養和母親的自我滿足感、自信心、愉悅、自我實現感密切相關。研究人員橫向分析比較相同社經地位的母親,所得到的結果是:一個擅於傾聽自己需求、尋求快樂的母親,往往在母職上扮演較稱職的角色。研究同時發現,當母親處於不開心的時期,教養品質也隨之大幅滑落。


作者:陳念怡  出處:親子天下Web Only

2013年10月1日 星期二

胎動~胎兒生命活力的重要指標

        這次產前訪視產家發現胎動很頻繁,
擔心是因為胎兒發育不良造成的,
其實胎動頻繁的原因也是要分情況的哦。

    一、胎動頻繁的五種正常情況
    1、夜晚睡覺前:寶寶在晚上是動得最多的,一方面比較有精神,另一方面,孕媽咪通常在這個時間能靜下心來感受寶寶的胎動,所以會覺得動得特別多。
    2、吃飯以後:吃飯以後,孕媽咪體內血糖含量增加,寶寶也“吃飽喝足”有力氣了,所以胎動會變得比飯前要較頻繁一些。
    3、洗澡的時候:可能是因為在洗澡時孕媽咪會覺得比較放鬆,這種情緒會 傳達給寶寶,胎動就比較有精神。
    4、對著肚子說話的時候:爸是準媽們都表示在和寶寶交流的時候,寶寶會有回應,用胎動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感覺。
    5、聽音樂的時候:受到音樂的刺激,胎寶寶會變得喜歡動,這也是傳達情緒的一種方法。
    在以上五種情況下胎動頻繁,準媽媽不用太在意,但是如果在以下情況胎動頻繁,就需要注意了。

    二、胎動頻繁需注意的情況
    根據美國婦產科學會(The Amercian Congress of Obstetricians and Gynaecologists)的指引,計算胎動時,孕婦需要側躺,並把所有能夠感到的胎動都計算在內。孕婦在2小時內應感到至少10次胎動,方才屬"放心"[3]
10次胎動表示沒有異常,但如果沒有感覺到胎動,或10次胎動的所需時間大於2小時,則表示胎兒有危險,在子宮內有缺氧現象,應該儘快地找醫師做進一步的檢查。如果在一段時間內胎動超過正常次數,胎動頻繁,或無間歇地躁動,也是宮內缺氧的表現。胎動次數明顯減少直至停止,是胎兒在宮內重度窒息的信號。異常胎動是因病理情況和功能障礙,如臍帶繞頸較緊、胎盤功能障礙,或孕婦不正常用藥及外界的不良刺激等,導致胎兒在子宮內缺氧。當胎兒的生命受到威脅時,胎兒便出現異常的胎動,不僅表現在次數上,而且還表現在性質上,如強烈的、持續不停的推扭樣的胎動或踢動,甚或是微弱的胎動,這些都是異常胎動,應及時就診。
    在妊娠28周後,胎動部位多在中上腹,很少出現小腹下部。如果小腹下部經常出現胎動,則可視為異常,表明胎位不正常,多為臀位或橫位,容易造成分娩困難,應及時就診。



參考文獻
1.     ^ Methods of fetal movement counting and the detection of fetal compromise. Journal of Obstetrics & Gynaecology. [2011-09-26(英文).
2.     ^ Counting active movements of the fetus: could it be useful?. X. De Muylder. [2011-09-26](英文).
3.     ^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 FAQ098 Pregnancy. Canadian Medical Association加拿大醫學會. [2011-09-26(英文).